在技術創新的浪潮中,并非所有進步都源自顛覆性的發明。沈陽隆基的王玨創新工作室十八年來始終秉持這樣一種理念:以科學的實驗設計和嚴謹的化驗分析,為生產工藝提供可靠依據,用數據與實驗見證技術的持續進步。

遼寧某鐵礦選廠曾以單一磁鐵礦為目標進行回收,其磁性鐵品位僅為10%。經過多年運行,現場堆存了約1500萬噸尾礦,其中富含鈦鐵礦、磷和硫等有價成分。這些尾礦既是對環境的壓力,也是對資源的浪費。
由于其鐵和鈦組分在磁性與密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傳統的磁-重聯合工藝雖然應用廣泛,但對低品位尾礦的分選效果始終不理想。面對這一行業難題,王玨團隊沒有追求顛覆性的創新,而是選擇了最踏實可靠的路徑——用系統的實驗驗證來找尋解決方案。

團隊成員們開始了漫長而細致的實驗工作。依托公司自主研發的LGS-500立式強磁選機,對全磁選工藝開展系統驗證。在實驗室里,成敗系于毫厘之間:磨礦細度、背景場強、脈沖頻率……每一個參數的細微調整,都需反復嘗試、精確記錄。
歷經1224小時連續擴大實驗,相當于51個晝夜的堅守,團隊終于迎來突破:新工藝不僅顯著提高TiO₂回收率和精礦品位,還實現了節水降耗,整體指標穩定優于傳統方法。這份扎實的成果也贏得了廣泛認可——2025年,王玨職工創新工作室被遼寧省總工會授予“遼寧省職工創新工作室”稱號。
如今,這項基于嚴謹實驗的工藝路線已經獲得國內多家大型選廠的認可與應用。每當看到曾經被視作廢料的尾礦變成有價值的資源,團隊成員們都感到無比自豪。

王玨創新工作室用扎實的實驗和精準的數據詮釋了技術進步的另一種范式:不追求概念的顛覆,而注重過程的嚴謹和結果的可靠。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創新來自于對每一個參數的細致調整、每一次實驗的認真記錄、每一份樣品的精確化驗——正是這種秉持實干精神的工作方式,讓1500萬噸尾礦不再是負擔,而成為資源化利用的寶藏。
在邁向綠色礦山的道路上,王玨創新工作室繼續以“數據驅動、實驗驗證”為核心方法,將每一座礦山都視為一座“待解的實驗室”,默默賦能行業前行。












選擇區域/語言
